查看原文
其他

通报“职业闭店人”全国首案,严打“跑路产业链” | 新京报快评

王钟的 新京报评论
2024-10-30
对“职业闭店人”进行全链条严厉打击,保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也维护了社会安全稳定。
▲“职业闭店人”大大增加了无良商家关门“跑路”的可能性。图/IC photo

文 | 王钟的

今后,商家想要“连夜跑路”可能没那么容易了。


据新京报报道,10月22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北京市公安局经侦总队通报打击“职业闭店人”全国首案。有关部门对2家闭店企业及3家涉案背债中介机构、2名闭店人立案调查,查处虚假登记、协助虚假登记等违法行为,罚没款合计65.58万元。


与“职业闭店人”密切相关的是预付款消费,常见于教培、健身、餐饮等行业。但在此经营模式下,部分商家的“连夜跑路”,不仅让预付款的消费者“退费无门”,也令相关行业陷入声誉危机,日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在这一“跑路”现象背后,“职业闭店人”就扮演了重要角色。


如今,北京有关部门通报“职业闭店人”全国首案,再次证明其在商家“跑路”中扮演的不光彩角色,也是对“跑路产业链”的打击与震慑。对闭店企业、“职业闭店人”、背债中介、背债人群体进行全链条严厉打击,保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也维护了社会安全稳定。


表面上“正常经营”的企业,“连夜跑路”是怎样实现的?今年4月,新京报就曾经报道,多地商家“连夜跑路”背后都有一个“跑路产业链”,核心就是所谓的“职业闭店人”:通过一系列手段,让企业法定代表人支付一小部分资金,甩清企业绝大部分债务。


从先前报道和此次通报的案例看,“职业闭店人”的套路并不新鲜。他们通常就是协助准备“跑路”的企业,招募挂名的“职业背债人”担任法定代表人、股东。据报道,自愿担任挂名背债人的有“欠了赌债还不起的朋友”“想一夜暴富的光棍”“农村孤寡老人”等。


为了蒙蔽消费者,这些“职业闭店人”还会营造企业正常经营的假象,甚至接手后提供一段时间的服务,然后再突然闭店。由于挂名的背债人没有偿还能力,哪怕消费者起诉到法院并胜诉,对方也拿不出赔偿。


从根本上解决“职业闭店人”乱象,就需要监管部门、执法部门创新思路,建设风险防控前置体系,对递交虚假材料、隐瞒重要事实等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对此,今年3月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经营者出现重大经营风险,有可能影响经营者按照合同约定或者交易习惯正常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停止收取预付款。这意味着,消费者有权得知预付款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而选择是否退费。


此次全国首案的通报,也警示经营者必须意识到通过转让企业来“跑路”的法律风险。从法律规定看,无论是通过注销转让公司、转移资产等,还是制造“失联”,试图让债权人无法找到追讨对象,都可能被界定为恶意躲避债务行为,原经营者依然要承担偿还责任。


遏止“职业闭店人”乱象,也需要监管部门对于预付款企业的转让审核更加审慎。比如,对于申请变更法定代表人的有关企业,要充分考虑接手者的偿还能力,防止原经营者通过转让企业对消费者撒手不管。


而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还有赖于建立更完善的预付卡预收资金存管制度。今年4月,《北京市体育行业预付式消费领域资金监管实施细则(试行)》出台,被认为健身领域内公认的“最严格监管细则”,就值得更多地方参考、借鉴。


总而言之,通过事前认真审核、事中严格监管、事后有效追责,才能切断“职业闭店”的灰色产业链,商家不能轻易“连夜跑路”,维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这无疑也是北京通报打击“职业闭店人”全国首案现实意义之所在。


撰稿 / 王钟的(媒体人)

编辑 / 何睿

校对 / 李立军


推荐阅读:

“臭肉”事件反思:私立学校食堂不能“没人管” | 新京报社论

秸秆焚烧“禁改限”,避免“一刀切”误伤农业 | 新京报快评

机构宣称“全程代办”,职称评审没有捷径可走 | 新京报快评

莫让披上“洋马甲”的国产水果迷惑消费者 | 新京报快评

高空抛物致死案核准死刑,法律没有任何宽宥余地 | 新京报快评


欢迎投稿: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京报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